幼儿学期评语,评的是什么

每当学期结束,幼儿园教师都要做一项常规工作,即给幼儿写评语。评语是教师通过描述性和判断性语言,对幼儿在园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各方面发展状况所做的终结性评价。一份好的评语,不仅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更是架起了幼儿、家长和教师间沟通的桥梁,为幼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撰写评语的做法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如何让评语能更助推幼儿发展呢?

忌突击完成任务,宜积累在平时

我们对141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0.57%的教师写作意愿含糊不清,还有4.97%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愿意写评语,因为“园里有要求”“要交给园领导审阅”不得已而写。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时间紧、工作量大,不少教师将写评语当作需要“应付”的工作,匆匆“回忆幼儿的特点”(44.68%),突击在一两天内集中为几十名孩子写完评语,导致出现质量不高,甚至“多篇一律”、缺少事实支持(19.15%)等问题。

评语撰写的准备和素材的积累应该化解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定期撰写幼儿观察记录、制作成长档案册,帮助幼儿将反映其重大进步或有纪念意义的资料记录在其中,如幼儿得意的手工制作、喜欢的书或故事、印象深刻的学习事件、与同伴或教师互动的趣事等。在撰写幼儿学期评语时,教师可以将这些特别的表现和具体的事例作为评语撰写的依据,这样会让评语更加生动、形象,易被家长理解。

忌横向比较,宜看动态发展

问卷调查显示,在撰写评语时,68.09%的教师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7.59%的教师将自己的期望作为参照标准,34.75%的教师以本班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作为参考依据。可见,教师不自觉地将这个孩子与理想的孩子、其他孩子、标准孩子做比较,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容易导致主观评价。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捕捉幼儿的个性特点,明晰个体差异。教师写评语时,除了平日观察和心中大概的评价,更应该翻阅对这个孩子以前的评语,回顾他需要努力的方向,再将之和平日的幼儿成长档案记录、个案观察记录等过程性资料进行结合,决定为他侧重写什么、提出何种期许,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人,笔下有话”,也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和发展。

忌教师一言堂,宜请家长孩子参与

撰写评语的往往是教师,阅读对象是家长。教师包揽了撰写的一切工作,容易造成一言堂、闭门造车。其实,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孩子也来写。这既可以提高家长关注孩子发展与教育的自觉性,增加与教师的合作,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和期望,能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不足。

学期结束前的半个月,教师可以请家长回家后和孩子坐下来谈谈心,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本领,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之后,教师从中提取出中肯的评价,再结合幼儿的在园表现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家长的教育重点或存在的偏差,与之及时沟通,改善其教育观念和做法;还可以看到孩子在家的表现,特别是与在园不同的表现,便于以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忌生硬抽象,宜亲切生动

教师评价的对象是幼儿,评语应是易于幼儿理解的。对94篇评语的分析显示,部分评语存在语言生硬和抽象的问题。如行文出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这类语言;也有的评语提到“上课认真听讲”“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这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有问题;还有的评语写着“我真奇怪你精力怎么那么旺盛”“真是搞不明白你的脑袋在想什么”,蕴含着对幼儿的指责和不满。

教师撰写评语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如“你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你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幼儿园有良好的午睡习惯,绘画、举手发言等很多方面都比原来有进步”;也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如“能说会道的你像一只快乐的‘小八哥’”“你就像一个灵动的‘小音符’”等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幼儿在园某一方面的表现;还可以运用排比句,如“入园时,能热情地跟老师打招呼;学本领时,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游戏活动时,能友好地和同伴玩耍”,来概括幼儿在园各方面的表现。

期望忌笼统含糊,宜明确合理

在收集到的94篇评语中,54.26%的评语期望不明确,泛化笼统。教师常用“希望新的一年,你能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期待你获得更大的进步”这一表述,但这些目标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进步,教师并没有明确指出。与此同时,还有45.74%的评语中期望明确,其中符合《指南》要求的有27篇,占到28.72%;不符合的有16篇,占到17.02%,主要是教师的期望过高。如期望某中班幼儿“能学会专注倾听别人的见解,学会控制自己”,这远超了《指南》中的“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一目标。

教师提出的期望应便于幼儿及家长理解,激励幼儿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教师合理的期望标准。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每一阶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教师可以参照《指南》或其他儿童发展里程碑的资料,指明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5JYC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8年02月11日第2版 版名:学前周刊·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