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许多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承担,意味着有可能让人获得解放,成为真正的人。而人的解放须从童年做起,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乃成人之父”,童年是心灵的故乡,童年的体验将影响人的一生。
然而,许多父母向我反映,当他们带孩子去野外踏青或者去山里玩的时候,面对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大人们欢呼雀跃,孩子们却不感兴趣,他们最惦记的是上网玩游戏,最想看动画片或电视剧。这让父母们愕然,两代人怎么会反差如此巨大?作为一个儿童问题的研究者,我深知这并非个别现象。孩子们疏远大自然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例如,升学竞争激烈,课业负担沉重,加上父母担心发生意外伤害,使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很贫乏,体育活动严重不足,小小少年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没有在童年期建立起与大自然亲密的联结。可是,亲近大自然、热爱运动,是童年可以忽略的事情吗?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青岛的城乡接合部度过的,上山采蘑菇,下海挖蛤蜊,是童年时的家常便饭。每当读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就心潮澎湃,驰骋万里之豪气油然而生,仿佛重温了童年时代体验过的狩猎生活。我们一群孩子跟着大哥哥们,左手牵着狗,右手架着鹰,在崂山余脉浮山脚下,吆吆喝喝,从高高的草丛驱赶野兔或野獾。一旦发现目标,就“哈”的一声把鹰撒出去,鹰在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就俯冲下来,与猎物擒拿格斗,我们则紧追其后。那时,我们热血沸腾,风在耳边吹,身子往前冲,那感觉就像英雄上了战场一样!
类似的体验还有很多,我在我的新著《孩子,你有无限可能》一书里写道:
我无法忘记,我钻进茂密的树林,在一片硕大的梧桐叶子下屏住呼吸,因为一只金色的小鸟正在叶子上歌唱。我们相距不足一尺,我紧紧捂着自己的胸口,怕怦怦心跳的声音把它惊飞。
我无法忘记,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一手提着嘎斯灯,一手握着钢叉,走进冰冷的大海。在波光粼粼中,追踪着闪电般游动的鱼儿和急速横行的螃蟹,而我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和精确的计算来击中目标。
我无法忘记,在清清的溪水边,采摘了一篮红艳艳的野草莓,又逮住几只翠绿的大肚子蝈蝈,与伙伴们历尽艰险爬上高耸入云的浮山,那种成功的体验和欲展翅飞翔的强烈梦想。
我无法忘记,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急切地奔向大海。可是,我们趁着退潮走进大海深处,归来时却赶上涨潮,一个伙伴不慎走进海沟渐渐沉没,我们虽然吓得魂飞魄散,却紧紧拉住他的手,直到脱离危险。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生命与责任,我为此骄傲至今。
也许,正是因为酷爱大自然和文学,我成了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研究者。我曾经在长篇儿童小说《金猴小队》里,淋漓尽致地描述我狂野的童年生活。该作品被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8集电视剧,在央视多次播放,荣获全国儿童电视剧剧本征文一等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狂野的童年让我一生充满激情,酷爱亲近大自然让我发自心底地热爱生活。最近我在国内外旅行了一个多月,在返回北京的高铁上写下一首小诗,其中写道:“我/行者/观天下/以稚子心/与鸟儿同飞/云霞起花万朵”——我相信,有类似经历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受。
狂即张扬个性,野乃充满野趣。狂野的童年,就是运用自然之灵气激活童年,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运动、从小体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让孩子自由自在、习得本领、放飞梦想。这岂止是孩子的需要,任何人的一生都需要适度狂野,这是幸福之源。哲学家卢梭主张回归自然,甚至说孩子十几岁之前最好在农村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春天不是读书天,都是在强调大自然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值得终身亲近。有的父母让孩子远离狂野是担心安全问题,安全当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世界各国都有在高度重视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亲近自然活动的经验。
值得欣慰的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文件要求“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环境”,教育部等部委2016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文件,为广大中小学生亲近自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开始积极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狂野的童年,拥有丰盛的人生。
(作者:孙云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 版名:家教周刊